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06-164331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06-01-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06-164331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06-01-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宁波市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北仑快速提升综合实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按照中共宁波市北仑区委《中国竞彩网制定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宁波市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宏观性和前瞻性,是“十一五”时期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纲领。

一、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的领导下,全区上下抓住机遇,攻坚克难,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112.5亿元提高到234亿元,年均递增20%,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从18.4亿元提高到48.1亿元,年均递增28.5%。省、市经济强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产业结构提升到新层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1年的 5:72:23 转变为2005年的2:73:25。以临港大工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区位功能得到新拓展。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区港联动试点全面启动,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国际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的地位开始确立。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区域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机制优势向全区辐射。全区发展统一的决策机制形成,各种要素、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国有、外资、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提高到新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991元增加到17300元,年均递增9.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76元增加到8000元,年均递增9.2%。各类教育共同发展,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开始构建,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顺利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实施。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十一五”期间,和平、发展与合作是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技术和资本协同转移的趋势明显。从国内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自身改革加快;社会全面转型,二元社会结构逐步改变;地区发展进一步协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一体化进程加快。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重点区域,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处于新的阶段,有条件更快、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体制创新、更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但同时也应看到,贸易保护主义和石油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但严重影响我区的出口,也对企业的低成本竞争战略提出严峻挑战;产业转移伴随的高能耗和高污染转移将对我区的环境和资源支撑系统带来较大压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在促进地区合作的同时也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经济粗放型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引起的各种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发挥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三)指导原则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和“六大联动”战略,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港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实力北仑”、“平安北仑”、“生态北仑”、“法治北仑”,实现制造业基地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的突破,把北仑建设成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为重点、以港口物流为依托、体制机制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开放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核心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走在前列。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科学有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促进区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加快现阶段发展的基础上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促进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联动,必须加强和谐社会构建,必须深化改革开放。

必须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促进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立足港口优势,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统一发展规划,协调功能布局,促进港区发展的一体化,实现港口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联动。不但要依托港口发展制造业,还要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以港口物流为主的服务业,实现港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繁荣,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使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提高钢铁、石化、造纸、电力等临港大工业的工艺和技术水平,能源、原材料消耗大大降低,再生资源产业良好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必须立足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工程,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作用,集中全社会的智慧,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联动。汲取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采用符合北仑实际的城市化模式,着眼于解决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机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充分发挥开发区的机制和功能优势,接受保税区和大榭岛的辐射,加快东部地区开发进程,推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构建。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北仑人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坚持依法治区,维护社会公正,着力解决就医、就学、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使北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安定的科学发展道路。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把开发区的体制机制优势向全区辐射,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公平发展的环境;构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把对外开放的着眼点放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上来。

(四)发展定位和目标

总体定位: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为重点、以港口物流为依托、体制机制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开放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核心区;具体定位:长三角南翼国际航运中心、临港制造业中心、港口物流中心和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体目标: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到2010年达到510亿元。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 美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自营出口年均递增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6%。

——临港制造业中心初步形成。形成以石化、造纸、能源、汽车、钢铁、修造船为重点的临港产业群;以塑机、汽车配件、模具、纺织、服装、文具为主的传统产业群;以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为主的高技术产业群,到2010年,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明显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明显提升。

——长三角南翼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框架形成。穿山港区开发完成,北仑港成为国际深水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港口集疏运网络进一步完善,港口腹地进一步拓宽,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主物流园区建成,仓储、配送、采购、交易等功能基本完善;第三方物流有较大发展,增加值占全部物流产业的15%以上;与物流发展相配套的国内外贸易、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10年常住人口达到62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5 万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比“十五”期末明显降低,单位GDP能耗下降20%,单位GDP水耗控制在70立方米/万元以内。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在320天以上,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0%,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3平方米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危险废弃物处理率达到100%。

——城乡统筹取得明显进展。城区建成面积达到88平方公里,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增强,农村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基本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 %以上。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政府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取得突破性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初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外贸增长方式稳步转变,开放型经济建设达到新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义务教育普及率保持在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9%,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92%。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1.94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2.66 张。

——人民生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小康。“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到2010年建立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保持100%。

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高标准建设临港大工业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在临港大工业的发展上走出一条新路,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坚持产业集约化发展,形成临港产业集群。石化产业,建成逸盛PTA、台塑一期等大项目,加快建设台塑二期项目,达到12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生产能力,形成涵盖上中下游产业的石化产业群。钢铁产业,建成宁波钢铁项目,推进宝新不锈钢扩建工程,达到600万吨优质钢、100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形成以不锈钢和宽厚板生产为主要特色的钢铁产业群。汽车及配件产业,推进吉利三期、四期扩建工程,形成有自主品牌的20万辆中高档车、2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提升汽车配件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建成在全省有较强影响力的汽车配件基地。造纸产业,推进白纸板三期工程,形成300万吨白纸板的生产能力,建成中国最大的白纸板生产基地。船舶工业,建成恒富蓝天造船基地,推进三星修造船二期项目建设,形成30万吨级船舶修造能力。能源工业,加快建设LNG项目,扩建北仑电厂,形成300万吨/年的LNG接收能力,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80万千瓦。

(二)深度延伸大工业产业链

依托石化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高档纤维、生物化工、新材料工业;依托钢铁产业,发展建筑材料、交通运输设备、汽车和船舶配件、家电、厨卫设备、医疗器械、水资源加工设备等工业;依托能源产业,发展新型建材等工业;依托汽车工业和修造船业,大力发展精密模具、电子、节能设备、尾气排放控制系统、数控设备、发动机制造等工业。在钢铁、石化、汽车、修造船等产业之间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

发挥临港大工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和临港大工业联动发展。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度开发多功能、多组份的数字化、高附加值的注塑机,实现注塑机关键部件制造技术的突破。在模具工业中引进高速切削加工、快速成形和快速制模技术,搭建模具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模具产业基地,实现模具产业集约化发展。在纺织、服装工业中运用高档织物印染、高技术后整理加工、高仿真化纤面料生产等技术,把全区纺织、服装工业提高到新水平。整合汽车配件工业,开发科技含量高的音响、通讯系统、照明系统、电子与电气系统、引擎系统、变速系统、乘员保护系统等。

(四)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发展装备制造业。依托海天精工,提高国产化水平,开发大型高精度加工中心,为汽车、船舶制造等工业服务。紧紧围绕临港大工业的发展,在高效清洁发电设备、大型石油化工设备、先进运输设备、高效连铸连轧设备、熔融还原设备等方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取得大的突破。发展新材料工业,主要是新型塑料、纳米材料、钢基复合材料、高档纺织材料等。生物产业要在现有基础上,适应农业、健康、环保、材料等领域的发展要求,努力实现产业产品技术新突破。大力发展医药产业,鼓励新型医用材料、新型诊断制剂、药用生物工程、新型药物包装材料、中药有效成分提炼等产业的发展。

(五)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形成临港大工业、高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带。集中布局临港大工业项目,节约岸线和土地资源。临港大工业在小港、新碶、霞浦北部沿海布局,石化产业集聚于台塑石化专区和青峙化工区,钢铁产业集聚于霞浦街道北部沿海,汽车与配件产业集聚于小山工业区和汽配园,修造船产业在白峰神马岛布局。以留学生创业园和北仑科技园区为依托,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精密机械产业在大港工业城布局。改变传统工业布局分散的局面,引导传统工业向园区集中。整体搬迁大碶模具企业,在汽配园形成模具产业集聚区。出口加工工业向江南出口加工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集中。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全区产业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在钢铁工业中开发直接还原、熔融还原、干法熄焦、高效连铸、微合金材料合成技术;在石化工业中开发乙烯后加工、重油深度加工、工程塑料及新型塑料制造技术;在能源工业中开发热电联产、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等技术;在汽车工业中主要开发发动机、变速箱、安全防护等技术;在塑机工业中主要开发数控、精密成形等技术。大力开发钢铁、石化、能源等产业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构建工业反哺农业的稳定机制。鼓励工业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工业企业开发先进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步伐,努力集聚先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形成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好格局。培育花卉、金柑、竹笋、无公害蔬菜、海洋水产品等龙头企业,发挥北仑特色农业的优势。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争创绿色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建立完善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提升农产品销售水平。

(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把城区的各种服务功能延伸到农村,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把城乡统筹发展体现在各级规划中,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做到城区、街道(镇乡)、村(社区)规划的协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交通、供水、供气、环保等设施。把城区公共交通系统延伸到农村,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打破城乡空间上的分隔。推进千里清水河道整治、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优化城乡教育、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教育、卫生水平。把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农民综合教育体系。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

(三)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

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快城中村改造。制定农村新社区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向新社区集中,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统一建设新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城镇社区服务向农村新社区延伸。规范农村新社区管理,完善社会福利、卫生文化、法制宣传、治安管理、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形成资源信息和公共服务共享的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网络。

(四)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完善农民素质培训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培训和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力度,建立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联动机制,促进被征地人员、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着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采用临时工、钟点工和劳务派遣等灵活就业形式,推进农民非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力需求信息库,规范和有序发展劳务中介,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放宽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取消对投资者的身份限制,形成平等的创业环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实施“农民走出去,农业向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向外拓展发展空间。

(五)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乡镇综合改革步伐。按照职能清晰、权责明确、决策科学、运转高效的原则,推进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使乡镇、街道政府适应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城乡人口合理自由流动。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创业致富的长效机制。按照以区为主的原则,改革乡镇教育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深化农村股份制改革,有效整合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致富兴业的积极性。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引导农民依法行使管理各项事务的权利。

四、建设航运中心和港口物流中心

(一)建立现代化的国际航运与物流体系

以资本为纽带,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航运公司和港口管理服务公司,全方位服务港口的开发,推进航运业快速发展。以港口为龙头、以制造业为支撑,以物流园区为载体,构建有北仑特色的国际物流体系。依托原北仑港区和穿山北港区,抓紧规划建设以集装箱和化工、钢铁等生产资料为特色的物流园区。以港区联动试点为契机,以国际物流为重点,在白峰镇建设宁波主物流园区。调整产业布局,为物流园区建设提供足够的空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在物流园区管理上积极创新。

(二)完善支撑系统

构建以港口为中心、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内河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紧密配合的现代物流综合运输网络。构建完善的城区货运网络,建立高效的分拨、配送体系。整合现有仓储设施,建立高效便捷、功能强大的仓储系统。构筑以战略规划、决策分析、管理控制、业务处理为主要功能的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系统运转的效率。建设以物流信息平台为依托的物流交易中心,培育物流交易市场。

(三)培育第三方物流

以仓储、运输、快递、海运、货代为重点,培育和港口、大工业配套的第三方物流。出台鼓励政策,建立引导资金,扶持物流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采取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战略,组建物流主导企业。积极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到北仑落户。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积极向专业化发展,稳步向多元化推进。

(四)建立生产资料交易中心

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大型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培育不锈钢及其制品、特种钢、化工材料、汽车及配件、塑料机械、建筑材料、模具等专业市场,促进生产资料的集散。鼓励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建立特色产品交易市场。整合企业产品展示场馆,建立规模大、品种丰富的特色产品展示中心。

(五)发展配套服务业

开展多式联运,加快设备更新,建立完善的修配和补给体系,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有效整合,优化布局,促进仓储配送业集约发展。采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先进手段,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龙头,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商贸流通网络。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主体作用,开发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全力支持高新技术、物流、中小企业的发展,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扩大保险业覆盖面,提高保险业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电信通讯、科技服务、决策咨询、会计审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质量认证、经纪代理、职业培训、社区服务、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

五、统筹区域发展

(一)优化区域功能布局

根据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适度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包括小港、新碶、大碶、霞浦、柴桥太白山麓以北沿海地区。本区域是中心城区和西部城区所在地,发展方向为依托城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北仑港,发展临港大工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技术产业、物流业和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区和港口物流的核心集聚区。本区域要把提升结构、优化布局、完善功能、丰富文化内涵放在首位,严格限制低水平开发。

——重点开发区。指北仑的东部地区,空间范围是白峰北部沿海和峙头沿海地区,主要功能是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大工业和物流,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港口物流新的发展区。该区域是北仑“十一五”期间开发的重点区域,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加大空间拓展和开发力度,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明确产业导向,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

——禁止开发区。中部太白山区是北仑的天然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域和森林公园,该区的主要功能是生态保护,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系统、涵养城区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该区域保留少量的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对现有的乡村工业主要是模具业适时进行整体搬迁。

——适度开发区。空间范围包括南部滨海地区和梅山岛,主要功能是旅游休闲和海洋生态保护,同时发展适量的无污染工业、服务业。本区域要合理控制开发规模,适度聚集人口,建成具有滨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对梅山岛的发展要从宁波舟山一体化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要充分利用梅山岛的岸线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二)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

实施东拓、西连、南进战略,拉开中心城区建设框架,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中心城区。东拓,向柴桥发展,把柴桥建成中心城区的重要功能区;西连,向小港发展,和西部城区成为一体;南进,向春晓发展,把春晓建成滨海特色功能区。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推进开发区东区建设。严格产业导向,加快引进物流、高档服装、电子、新材料等产业,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集聚。合理规划发展城区产业,把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位置合理、布局科学、聚集效应强的商务中心,建成特色商业街和大型商业广场,完善文化、体育、医疗、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种设施,进一步方便居民生活。规范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实现大工业、港口和城区均衡发展。

(三)加快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建设

加快东部城区开发进程。白峰地区要积极为穿山半岛港口开发和大工业发展服务,合理规划建设居住区,完善商贸、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设施,形成新的港区和大工业服务区。抓住宁波城市东扩的机遇,建设北仑西部城区。进一步优化小港产业布局,工业项目向江南公路两侧集聚,服务业、居住区沿通途路两侧布局。引导纺织、注塑机、文具等传统产业集约化发展,争取迁移垃圾发电等高污染项目,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完善城区商贸、交通、供水、环保等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抓住宁波东部新城建设的机遇,实现产业配套和功能协调。

(四)推进区域联动发展

区域联动的总体思路是统一规划、明确定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进港口和各功能区的开发,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进区港联动发展。合理规划港区的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明确各功能区的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开发区的综合优势,努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利用保税区的贸易和政策优势,培育北仑城区的贸易和服务功能。借助宁波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优势,提高北仑出口加工工业的档次和水平。依托大榭岛港口和物流优势,带动北仑东部城区发展。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开发的进程和模式,把城区建设和区域的开放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共同解决区域发展中的资源要素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公共事务管理等问题,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五)拓展城区功能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港口城区向海洋城区转变。抓住象山港开发的机遇,发展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利用业。充分利用海岛资源,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以“东方大港、花园新城、滨海风景、山水情怀”为主题,开辟金色海岸旅游线和南部山地旅游线,建设以东方大港为核心,以海洋、海岛、海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功能区。抓紧规划港口观光走廊、现代工业旅游基地等项目,继续抓好吉利、北电、城湾等旅游示范点建设,培育凤凰乐园、游艇城等现代旅游项目,加快洋沙山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九峰山旅游区的形象和品牌,完善城区的休闲、观光、娱乐、度假功能。

(六)加强城区管理

进一步明确区、街道在城区管理上的职能,强化各街道管理城区的职责。规范城管、环保、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城区管理系统。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市政、环卫、绿化管理的效率。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方便居民生活。加强社区建设,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抗涝、防风、抗震、消防、防空、防疫、环保等设施。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提高国防动员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广泛应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加快城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提高基础设施和要素支撑能力

(一)建设综合交通网

公路网建设。第一层次为区际交通公路。配合建设绕城高速东段、穿山疏港公路、大碶疏港公路、梅山至六横跨海大桥,改造通途路、江南公路、骆霞线,构建快速疏港体系,改善区际交通。第二层次为城区主干道,重点建设大碶至春晓公路、梅山环岛公路、上阳到梅山跨海大桥、四期码头连接线、穿山半岛环岛公路,改善各分区之间及各分区与周边相邻地区间的交通。第三层次为城区次干道,主要承担区内各大片区各分区内部交通职能,重点建设黄河路、泰河路、保税北路等城区道路。第四层次为农村公路,把各行政村(自然村)公路接入地区干线公路网,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改进停车收费系统,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铁路网建设。配合推进北仑港疏港铁路扩建工程,提升组织和管理水平,提高运输能力。规划建设大型的铁路编组站和铁路货场及集装箱枢纽站,提高铁路运输效率。配合建设轻轨一号线,进一步改善北仑交通条件。

(二)完善信息服务网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中国竞彩网网。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实施农民上网工程。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全区有线电视用户力争发展到11万户。逐步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依托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可视电话、电子商务等信息业务。

(三)加快供电、供热、供气设施建设

提高供电能力,加快建设北仑电厂三期、LNG天然气发电项目;加强电网建设,建成500KV甬东变、220KV沙湾变、220KV邬隘变等变电所和一批110KV输变电工程,形成以500KV变电所为主要电源、220KV电网为主送电的供电格局。到2010年,形成100万KW的供电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城区天然气输送管网,在区域内设置2座高中压调压站,加快建设LNG接收站工程,2010年确保临港大工业40-50亿立方米的用气量和区内的一般用气量。进一步完善热力设施。

(四)完善水利设施

防洪:加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提高行洪排涝能力,抓好岩泰、芦江、小浃江三大水系的治理,加快实施岩泰流域下三山红卫碶外移、算山碶外移及芦江水系穿山碶扩建工程。供水:配合建设北仑水厂三期、姚江引水工程、鄞东工业水厂工程、北仑水厂至穿山半岛给水管线工程、台塑地块给水管道工程等项目,启动黄龙坑水库、百香庵水库建设,完善穿山半岛、春晓、梅山等地的供水管网,到2010年,全区供水能力达到120万吨/日,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排污:采用雨污分流制,城市污水以分片形式集中处理,并为三级处理留有余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完善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建设小港、岩东、白峰污水处理厂和柴桥、霞浦化工园区、青峙等六个污水泵站,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建立完善污水处理设施。

(五)保障土地供给

在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保障土地资源供给。“十一五”期间建设用地供应量不少于36000亩,争取达到50000亩。第一,加强土地整理,争取折地指标。第二,加大海涂围垦力度,完成峙南、峙北、七姓涂围垦工程。第三,积极争取扩大开发区范围,增加用地指标。第四,加强土地执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六)建成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

重点建设垃圾处理中心一二期工程,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和合理利用。建成北仑工业固废处置站和医疗垃圾处置厂,提高工业固废物回收利用率,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到2010年固体废弃物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

七、建设文化强区

(一)推进科技创新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增强临港大工业和特色产业群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把引进、消化后的再创新作为重点,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新突破。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来我区创办科研机构,集聚科技资源,建成一批研发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基地。 “十一五”期间,建成具有较强集成创新、自主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行业检测中心5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5家。

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加强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组织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难题攻关,形成支撑技术攻关、成果引进和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扶持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抓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专利事务所、标准化认证和检测等中介机构建设。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为主体,其他资金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2010年,全区科技财政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

鼓励发明创造,加大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推动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收购国际品牌。“十一五”期间,争取创建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浙江省著名商标,2010年专利授权量达到600件。

(二)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高质量实施15年普及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初步建成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服务型教育体系。第一,着力维护教育公平。把农村教育、幼儿教育、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作为重点,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扩大义务教育的覆盖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全免费15年教育。第二,把职业教育放在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围绕钢铁、石化、汽车、模具、纺织服装、文具、物流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建立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借助产业优势,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吸引专业人才,进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试点。第三,加大对民办教育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在幼教、职教、成教等各类教育中探索引入民办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国有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第四,重视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形成“学在北仑”的良好氛围。加快农村成人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的建设,完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三级培训体系,提高各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建成区教师培训中心、电视大学教学中心、社区教育中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框架。第五,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加强科技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三)实施人才强区工程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设人才高地。第一,搭建人才开发平台。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使用水平。广辟渠道,大力引进高级人才、紧缺人才和国外智力;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积极实施“借脑工程”,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设立专家工作站等灵活方式吸引人才;进一步拓宽继续教育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社会化、开放式、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具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高级技工人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党政干部;打破学历、资格、身份、职业界限,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第二、完善人才政策。适应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形成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和制度,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提高北仑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完善人才服务政策,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继续教育、合作交流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把高级人才吸引到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和开发建设第一线,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第三,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人才部门所有制,实现各类人才的自由高效流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干部培养、使用、交流、评价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健全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分类管理制度,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落实各部门培养人才的责任,引导企业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积极实施“创新、争先、包容、守信”的创业文化发展战略,提升文化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坚持人才、产品、产业并重,建设文化港城。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推进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品牌,提升社区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层次。倡导女排精神,形成“学习新女排、建设新北仑”的浓厚文化氛围。加快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公共体育公园、大众游泳馆、文化广场等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项目,实施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和全民健身网络工程,指导村落文化示范点、村级文化健身乐园和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提高全区文化体育资源共享程度。抓好图博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事业和产业分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整顿和规范文体市场经营秩序,确保文化体育市场稳定繁荣。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全区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区居民综合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

八、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一)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明确政府投资范围。改革财政体制,逐步从投资型财政转向公共型财政,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转变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绩考核体系。

(二)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体制、机制优势

围绕开发建设的总体目标,深化机构改革,建立配置合理、职能明确、运转协调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优势,建立有利于城乡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的政府决策体制,努力提高决策效率和水平。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推行政府问责制。把开发区的政策和机制优势向全区辐射,争取完成开发区的扩容工作,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

(三)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电信、电力、金融保险等垄断行业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围绕民营经济产业升级的需求,着力构建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咨询、资金融通、人才开发、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等平台。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要素供给,支持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分工带来的机遇发展壮大。

(四)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着眼于钢铁、石化、注塑机、汽车配件、模具、文具、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利用外资,努力形成产业优势。改善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的空间。发挥以民引外和以外引外双重效应,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拓展利用外资的新领域,提高农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坚持内、外资共同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内资与外资合作,鼓励本地资本借助国外先进资源提升竞争力。

(五)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引导企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重点扶持机械、电子、汽车、新兴化工材料等产品,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广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加工贸易向中高端发展,努力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迎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完善区域出口支持体系,建立国际贸易信息平台,探索建立重点产品的出口预警机制和外贸应急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应对贸易壁垒中的积极作用。

(六)拓展外经工作的新领域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设立境外带料加工贸易企业,承包境外工程,建立生产基地和资源开发型公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境外融资。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支持企业转移要素资源消耗高的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到上海等地设立信息、技术和营销中心,鼓励企业到东北、中西部等地区开展购并、开发资源和开拓市场,全面推进“山海协作工程”。

九、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节约利用资源

全面开展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资源节约活动,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水:制定重点行业和企业取水定额标准,逐步推行项目用水核准制。加快全区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快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努力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节地:坚持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和效益。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开发使用荒坡地,全方位挖掘土地资源潜力。节能:抓紧制定地方产业政策及能耗控制指标,控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探索利用风能发电。节材: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努力节约原材料。鼓励企业采用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设节能节材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减少各种生活垃圾的产生;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减少能源消耗;引导包装行业压缩材料消耗。

(二)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设立清洁生产扶持专项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年耗能超1000吨标准煤的企业60%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从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入手,引导钢铁、石化、造纸、电力、化工等行业加快技术改造,使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材料,采用国家鼓励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对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进行有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使钢铁、石化、造纸、电力等部门的重点企业成为省级以上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专用设备、汽车等行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全区服务行业企业应采用环保设备,少使用或不使用污染环境的产品。种植业应多使用有机肥,推广应用生物植保技术。养殖行业要改进技术,科学运用添加剂,保证产品安全。

(三)发展废弃物资源化产业

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积极开展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板、冶金行业钢渣和转炉泥、石化废料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城乡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扶持垃圾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生态化处理产业;发展废旧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废玻璃、废纸张等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产业,加快建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系统,完善废旧汽车、废旧摩托车、废旧船只回收网络;加大对废弃物回收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个人、企业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

(四)加强生态建设

加快建设生态绿化工程,在沿海、高压线走廊以及工业区周围建立多功能的防护林体系;以山地为主体,以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主题建设生态公益林,形成绿色屏障。加快构建“生态廊道”,重点建设九峰山、中宅水库、新路岙水库等山林地,三大水体和各大水库等陆地湿地,瑞岩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小浃江、岩泰河和芦江三条水廊为主,沿江沿河开辟滨江绿带及城市广场公园;新建新碶沿河绿带和沿通途路绿带。加强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单位创建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坚持总量控制,进一步加大环保监督管理力度。根据北仑的环境容量,严把项目准入关。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从建设、设备安装、验收直至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实现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按照《区域环境评价大纲》的要求,明确产业导向,合理布局各类项目。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环境监测系统,完善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对严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加大整治力度,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企业和项目责令搬迁。严格电力、钢铁、石化专区环境质量管理,加强酸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抓紧治理烟尘及扬尘污染。加快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建设海洋环境预测预报系统,加大近海岸赤潮防治力度。

十、构建和谐社会

(一)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

在推进临港工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发展符合产业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和劳动力培训基地,把培训与就业有效结合起来,提高职工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创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规范发展各类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管理。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查处拖欠工程款、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劳动仲裁机构建设,不断提高劳动仲裁水平,维护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实现住房公积金的全覆盖。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探索社会保险费一票征缴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险支付能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关心弱势群体,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探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构建农村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农保、土保制度。强化基层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推动社会福利事业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注重社会公平,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利用再分配和税收调节等各种方式,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关心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帮助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各种问题。

(三)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建立具有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功能的新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以综合性医院为龙头、街道、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到2010年,全区床位总数达到1650张,每千服务人口床位数达到2.66张,规划建设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6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网络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成区公共卫生中心、区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改善装备设施,优化人员配置,形成以综合性医院为龙头、区急救中心为纽带、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应急医疗救治网络。继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放开医疗市场,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疗服务领域,规范私营医疗机构建设。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建设“法治北仑”。接受人大监督,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推进政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不断完善政务、社务、村务、厂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着力提高企业、公民的法制意识。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

(五)维护社会稳定

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组建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队伍,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深化严打整治斗争,坚决遏制刑事案件高发态势,进一步改善治安环境。深入研究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实施“绿卡”制度,推进外来人口本地化进程。高度重视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完善预防、信访、教育等处理机制,为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疏导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要素和演变规律,建立健全有效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

(六)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石化、钢铁等拥有易燃、易爆、毒害物质的大型工业企业配备先进的安全设施,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形成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有效遏制影响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事故发生。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努力减少交通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城区安全管理,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机制,构筑具有综合指挥、监测警报、抢险急救和综合管理等功能的城市安全体系。

十一、保障规划实施

(一)强化规划引导功能

重视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强化规划的法律效力。各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各类专项规划时都要与本规划相衔接,与本规划的要求相一致。制定规划的实施方案,通过空间布局、资源许可等功能约束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年度计划编制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分解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并列入各街道(镇乡)、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抓好重大规划项目的实施,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二)建立规划的评估和调整机制

建立完善的规划评估机制,开展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价,及时发现规划执行中的偏差和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建立科学的规划调整机制,严格规划的修改程序。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以科学的态度,按规范的程序,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加强人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规划的实施、评估情况定期向人大报告。

(三)建立财政支撑体制

财政年度计划和长期资金的安排必须围绕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保证规划提出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服务领域,扶持基础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融资功能,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四)完善政策法规

建立健全与规划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地价、水价、税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土地、水、电、资金、人才使用政策,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机制。对规划安排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保障。完善产业政策指导目录,定期公布鼓励发展的产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项目和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严格控制不宜发展的项目。

(五)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规划的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实施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促使社会各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建新北仑。提高规划的透明度,除涉密内容外,规划实施内容、考评结果和调整部分要及时公布,保障社会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