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22-178330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2-12-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宏观经济
索引号 11330206002954449B/2022-178330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区府办
成文日期 2022-12-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 宏观经济
中国竞彩网宁波市北仑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面对国外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抓好“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咬定目标、奋勇争先,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增长、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指标在积极作为中日益趋稳。从指标目标上看,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较好,区九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13项指标计划中,9项指标完成预期目标。其中,区本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5.3亿元,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4%、6.3%,总体实现了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

表1.北仑区202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表(本级)

序号

指标名称

总量单位

2021年   

计划目标

全年完成

目标完成情况

总量

增速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增长7.5%

1705.3

6.5%

未完成

2

规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增长7.5%

743.6

8.4%

完成

3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增长8%

769.4

6.3%

未完成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增长6%

255.0

24.7%

完成

5

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增长速度高于

经济增速

325.5

4.5%

完成

6

外贸进出口额

亿元

确保全国占比份额

2001.3

5.1‰

完成

7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完成市任务(7.4

9.2

61.2%

完成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增长7%左右

321.7

15.5%

完成

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稳步增长

68123

8.5%

完成

10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10000

36539

/

完成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以内

/

2.35%

完成

12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万吨标煤/万元

下降2%

/

下降1.0%

未完成

13

主要污染物减排量

完成市定

目标

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分别削减18012238210

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有4项指标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限上商品销售额、建筑业总产值、商品房销售面积等支撑性指标增长未达预期。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受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下降拖累,工业投资全年则保持了29.5%的增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未能完成主要原因是一季度企业大多受留工优工政策支持照常生产,而2020年同期因疫情原因能耗总量较低,加上2020年下半年以来,一批临港产业项目投产导致能耗增加。

(二)发展质量在强链创新中加快跃升。一是制造实力稳步增强。优势产业支撑明显,全区“246”产业实现增加值932.2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5.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7%、10%,均高于面上增幅。全年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入选市级“大优强”企业名单14家。数字建设赋能产业升级,模具、文具产业大脑列入省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创元信息入选工信部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家,全年规上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9.4%。二是三产支撑阔步提升。深入推进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区建设,二三产融合日趋紧密,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占比30%,东方电缆、贝发集团分别入选国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成功举办长三角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交流会。持续发展首店经济、网红直播、特色街区等消费新业态,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5.5%、99.3%。三是创新动能逐步聚集。聚焦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功能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出台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实施方案,深化产研合作,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宁波中科新材料创制中心、宁波(北仑)中科海西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北仑智能技术产业应用中心等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强化融通创新、青年双创,深入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青创甬动、聚力北仑”全国双创活动周宁波分会场活动入选全国重点活动。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30%,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5项,完成技术交易额26亿元。

(三)发展后劲在聚优引强中不断夯实。一是平台建设集聚发展新优势。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全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芯港小镇入选全省第七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灵峰现代产业园、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临港经济示范区等平台先进制造业聚合发展。灵峰现代产业园落地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42.7亿元。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引进项目6个,全年完成投资32亿元,实现产值57亿元。二是项目投资助推发展新动力。中芯、台塑、金发等7个省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维凯项目、申洲先进制造系列项目等省市县长工程开工。旭升高性能铝合金、松花江路安置项目等首批17个全省共同富裕项目顺利推进。浙江LNG(三期)前期、国能55.3MW光伏发电、亚浆节能技改等一批低碳项目顺利推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59.4亿元、增长29.5%。加快推进“腾笼换鸟”和低效空间提升,信泰机械、谷泰食品等地块完成腾退,为后续项目发展提供新空间。三是招商引资促进发展新增量。创新招商格局,促成极氪电动汽车、中铝铝拓网、荣芯半导体等35个重大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近1400亿元。与申洲集团、敏实集团等企业达成新项目引进落地意向。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2亿美元,国内招商引资实到资金、浙商回归实到资金均超400亿元,居全市前列。

(四)发展环境在改革开放中更趋优化。一是高质量推动自贸区建设。充分发挥自贸区体制政策优势,促进发展环境新飞跃,5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示范落地,20项成果入选省“十大标志性成果”,7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省级30最佳案例,贸易投资、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商贸“双循环”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01.3亿元、增长24.2%,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二是高标准推进数字化改革。按照152体系架构,加快构建市智慧公共数据北仑分平台,拆解重大任务539项、梳理核心业务195项,构建具有北仑辨识度的智治门户。做强“浙政钉”北仑工作台和“浙里办”北仑频道,上线“青年安居”“e乡北仑”“两业融合”“撬装加油监管”等一批特色应用场景,逐步构建高效协同、惠企便民的智治运行体系。三是高起点推进营商环境提质。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常态化运行一般项目投资审批 “最多80天”,试点完成全省首个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15个工作日”审批。以“数据跑”替代“企业跑”,实现企业投资项目网上申报、在线审批、数据回传3个100%。落实“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完成工业“标准地”出让21宗,共计1398亩。加大产业扶持,全年兑现扶持资金11亿元。创新融资模式,推出“科技租赁”“租金+股权”等产品,全年民营企业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22.7%、37%、19.2%。

(五)发展面貌在统筹建设中持续改善。一是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秉持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凤凰城、滨江新城、梅山湾新城建设,凤环巢、金融中心、滨江商贸中心、创智科学城、梅山蓝色海湾等一批配套项目高效推进,通山社区作为规划新建类未来社区在全市率先开工。推进快速通道建设,象山湾疏港高速、六横公路大桥工程北仑段、329国道北仑富春江路至陈华段改建工程(一期)、黄山路西延、太河路北延、招宝山大桥连接线等工程有序推进。精心谋划全域造景,重点打造太河路精品线、秀美山川精品线、红色传承精品线等“精品线”。 二是乡村振兴进一步实施。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家庭农场、农创客,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4%。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生猪增产保供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心村建设,九峰探梅登高线获评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河道水质、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公厕等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率先实现农村集体“三资”数字系统村社全覆盖,助力低收入农户帮促扩面。持续云和山海协作、凉山美姑结对帮扶,北仑支援汪清黑木耳产业经验做法入选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榜单。三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6%,较上年提升3.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治水“大禹鼎”银鼎,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连续四年获“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深化“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综合整治,实现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处置到位率100%,公路沿线路域环境得以持续优化,X820大昆线获评省级绿化美化精品路线。全面落实“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实现城乡分类收集覆盖面100%、无害化处置率100%,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雨污水管道改造、智慧停车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日益美化。

(六)发展成果在共富共享中深入惠及。一是民生建设全面推进。民生实事按计划节点有序推进,老年人健康保障工程、小港中心学校扩容、小山幼儿园、戚家山菜场等5个2021年项目和4个历年项目完工;区医疗中心等6个2021年项目均开工建设,其它历年续建项目进展总体顺利。二是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持续完善就业体系,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6539人,登记失业率2.35%。全面落实保险惠民,户籍人员参加各类养老保险人数达34.8万人,参保率99.2%,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65.84万人,参保率99.92%。开展困难群众帮扶,共实施救助67300人次,开展医疗救助6.7万人次。创新智慧养老模式,提供上门服务6.59万人次,落实婴幼儿照护,新增托位350个,扩大家医服务覆盖面,重点人群在签率72.3%。三是城市治理全面强化。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全年完成核酸检测223.4万人次、新冠疫苗接种180万针剂。部署“平安护航建党百年”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深入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攻坚战,推进危化、工贸重点领域安全提升,连续13年获评省平安区。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现检测不合格食药品闭环管理率100%。加强粮油供应保障,力促粮食保供稳价。

总体来看,2021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持续显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支撑还不牢固,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制约明显,下阶段全区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港产城文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民生水平改善有中国竞彩网的期盼和诉求。这些都需要在下阶段着重关注并努力加以提升。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计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仑全区功能区整合提升之年,做好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根据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本着既客观务实、又积极有为的态度,建议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表2.北仑区202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计划目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计划目标

1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7.5%左右

2

规上工业增加值

增长8%

3

服务业增加值

增长7.5%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5

固定资产投资额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6

外贸进出口额

保持全国份额

7

实际利用外资

12亿美元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7.5%

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0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2.5万人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以内

12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完成市任务

13

主要污染物减排量

完成市任务

三、202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工作计划

2022年,我们要围绕“锻造硬核力量、打造一流强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的总体目标,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重点围绕稳增长、提质量、促改革、惠民生等领域,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聚力高能平台,构建发展新格局。一是全力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以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建设为牵引,重点推进灵峰现代产业园、芯港小镇、临港经济示范区、梅山先进制造产业园、大榭高端新材料产业园、中东欧国际经贸产业园等产业新平台建设,聚焦绿色石化、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立足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实施精准招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体系,强化上下游对接、国内外衔接、产学研融合。二是全流程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围绕项目招引、前期审批、项目建设、投产达产、政策落地等,形成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全周期闭环式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和政策渗透率。围绕2022年重点工程项目计划,以专班化工作机制,花力气破解一批制约项目推进的症结问题,加速海尔施IVD产业园、德业高端光伏逆变器等重大项目进度,加速投资和产能释放。三是全域推进空间治理提升。破除“空间束缚”的惯性思维,进一步突出亩均产出效益,引导区内重点龙头企业“垂直提升”,支持企业在上下游 “链式”延伸、两业融合、总部经济中提升附加值。深入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以“亩均论英雄”推进低效地改造,科学谋划低效腾退空间产业布局,推进M0用地、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分层出让等用地管理及政策创新。

(二)聚力产业优化,激发经济新效能。一是强化主体培育。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龙腾”工程,持续发挥大优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引领作用,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首台套、科创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做大做强。借力功能区整合,加强区域间产业联动互融,加速石化、汽车等产业链互动。深入推进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建设,着力发展港航服务、金融保险、内外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石化、汽车、先进装备、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提升升级。二是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科技与人才、人才与城市融通创新。深化企业与中科系等强院强所合作,加强人才互聘、技术共用及成果共享,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聚焦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功能新材料等三大科创高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带动区域制造创新发展。加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继续推进一批数字车间、未来工厂和智慧工程建设,以数字驱动做精做强优势产业。三是强化服务保障。系统梳理研究新一轮产业扶持政策,精准支持企业发展。加大企业帮扶,聚焦企业发展中实际困难和需求,在用地、资金、用工等方面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更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三)聚力改革突破,增强开放新活力。一是推进制度机制创新。牢牢把握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机遇,聚焦智能制造、港航服务、油气贸易等重点领域,争取油品贸易资质、地下洞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政策落地放权。深化国际贸易便利化改革,叠加原有政策优势,提升通关效率,加快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步伐。二是推进数字化改革创新。加强系统门户集成,构建具有北仑特色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建设一批实用管用的应用场景,重点推进自贸区重点区块数字孪生、“两业融合”智能服务、“数字公交”“集卡管家”管理服务一件事等特色场景应用,提升政府智治能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服务新模式,努力打造具有北仑辨识度的改革样本,争创省市数字化改革中国竞彩网典型案例。三是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创新。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简化审批流程,解决数据共享、中介服务、窗口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提炼我区企业投资“最多80天”、低风险小型项目 “最多15个工作日” 审批提速经验,争取在更大范围推广扩面。借力“甬易办”,推进中国竞彩网政策线上申报、审核和兑付,方便企业群众快捷办理。

(四)聚力城乡融合,打造人居新品质。一是添城乡“靓色”。强化港产城文融合,围绕现代化国际港城、青年理想之城建设,加快建设凤凰城核心区块、自贸综合服务中心、青年创业创新大厦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银泰、富邦、博地等核心商圈功能和形象,打造通山未来社区示范样板,结合TOD理念推进轻轨沿线城市功能、人居环境与景致的更新融合。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精品线”打造,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二是亮文明“底色”。高标准、常态化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推进“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两路两侧”,进一步巩固非现场执法治超模式。强化垃圾分类源头管控收运处置,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城乡风貌提升行动,稳妥推进大碶高田王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地块、大碶烟墩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地块、新碶新大路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地块、新碶嵩山路南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地块 等地块国有土地征收工作,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农房改造,争创省级美丽城镇、宜居示范村。三是增生态“绿色”。实施“双碳”行动,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石化、钢铁、电力等高碳行业节能减碳改造,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谋划氢能、LNG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支持新能源企业产业发展,推广运用新能源车船。巩固“两山”创建成果,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工业废气、柴油车尾气治理。稳步提升河道水质,持续推进“美丽河湖”“污水零直排”行动,推动船舶岸电系统发展和应用,巩固提升近岸海域水质。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巩固“清废净土”成果, 创建省级“无废城市”。

(五)聚力共同富裕,提升民享新高度。一是推进社会保障增质。围绕“扩中”“ 提低”,坚持稳岗扩岗和就业帮扶,统筹做好各类人群就业工作。落实社保全覆盖,确保“应保尽保”。推进“智慧医保”,扩大异地就医医保范围,发挥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医疗救助落实率和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双100%”。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提质扩面,提升居家养老品质,实施老年人健康促进工程。加大住房租赁试点力度,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二是推进民生事业增效。细分群众出行需求,推行公交出行“微式服务”,探索开通“社区巴士”“定制公交”等特色线。围绕共同富裕,抓好科教文卫等民生设施建设,推进区文化中心、人亚中学、区医疗中心等一批文体项目、学校、医院建设,提高人民群众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2022年新入选的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推进历年续建项目进度。打造港口文化金名片,开展迎亚运系列赛事,加大精品旅游线,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推进平安北仑增色。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持续推进全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筑牢防疫屏障。纵深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提升行动,统筹提升自然灾害化解能力。完善大平安风险闭环管控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度,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