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北仑 | >北仑人文 | >北仑习俗 |
提亲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论嫁之时,男方家长须请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若得许可,问明对方生肖八字,如生肖相克认为不能成婚。八字,即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相配之称。双方比较讲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所谓“门当户对”。
换帖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写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用礼盒装上庚帖,送往对方。换帖后,婚姻关系即成立。
发送发送是订婚的一种礼仪。届时男方向女方馈赠聘金。有钱人家,聘金丰厚,绫罗绸缎、金银首饰、上等绍兴老酒、麻饼金团及看似平常却寓意吉祥的炒黄豆、胖脯;用红绒两端系着的花生,意谓喜结连理;用黄糙纸包裹并贴有红纸的干果品,如桂圆、枣、莲芯等雅称“元宝”包头,均是馈赠的礼物。是日,女方还应问明男方及其父母、挈郎和揭方巾福气婆的鞋子尺寸,提前预制,待结婚时赠予。
嫁妆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贺礼男方择定喜庆节日后,并经女方同意,将婚喜之日告知各自的至亲好友。婚期前,双方亲友皆送贺礼。送给女方的多为衣料及日用物品,俗称陪嫁;送给男方的多为银钱,或喜幛、喜轴。
请帖喜庆之前,新郎向至亲好友送请帖,通报喜庆之日。族内长辈届时给新郎吃一碗“桂圆蛋”,以示祝贺。
搬嫁妆婚礼前一天,男方去女方搬嫁妆。女方将嫁妆陈列在庭院中,让人观赏。发妆前,男方要送一笔礼金给女方父母。发妆开始:先马桶,再被褥,先后有序。搬妆队伍以鞭炮送行,富裕之家搬妆队伍绵延一里多长,以显阔气。嫁妆进入男方大门前,要放鞭炮迎接。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或家境富裕的“福气婆”来铺床,以求吉利。马桶进入新郎房后,选一个父母双全的儿童,让他打开马桶盖,取出一对红丝网络套装的“红蛋”,然后撒尿于马桶,尿毕吃蛋,意谓早生贵子。
享献婚礼之日凌晨,举行祭神礼仪,俗称“享献”。祭品须有全副(意即整只)猪羊。祭毕,另行祭祖仪式。
开脸亦称绞面、绞脸。即由送嫂用双线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剪去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的习俗。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意思是开了脸就不再是任性撒娇的姑娘,须是能吃苦耐劳的人妻人母了。中午,女家办“开脸酒”,宴请宾客。
迎亲迎亲前一天,男方设酒席谢媒,并以甜汤果分赠邻里。入晚,新郎由“郎头”(亦称挈郎,指未婚少年)陪伴睡觉。迎亲之日,“望娘盘”担先行。望娘盘必有一只鹅,鹅缘出古时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终身专一,象征婚姻坚贞和谐。后世以鹅代雁。女方回赠礼物,必有状如手帕的五色布袋,寓意五代见面。以花轿迎娶新娘,是宁波人自南宋时形成的风俗。据传花桥系宋康王赵构御赐。花轿由四人抬着前往,后随专侍新娘的送嫂,临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时小孩们拦住轿子,不让进,抬轿的就得给些礼金(称“轿门纸包”)才行。此时,新娘按惯例拖延上轿时间,俗称“捱上轿”。在迎亲者“三请”、“四清”后,才见穿霞披、戴凤冠,盖大红方巾的新娘,由其兄长抱上轿,或由其弟领上轿。临上轿前,其母喂一口“上轿饭”,意谓不忘养育之恩。接着母女俩纵声大哭。有俚语曰:“娘家哭得震天响,婆家家当嗒嗒涨。”新娘上轿坐定后,不可移动座位。座下放只铜火熜,内燃炭火及绒香,随轿需有两男青年缓缓前行,称压轿。轿子将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相遇时,男方向女方赠糕点,以示敬意。这时压轿者从火熜内点一袋烟,一袋袋地吸着回去,称“接香火”。
拜堂花轿临近新郎家,鸣炮奏乐,以示欢迎。花轿停在堂前,轿夫开启轿门,一盛装幼儿向新娘三鞠躬后,曳新娘袖领其出轿。新娘跨藤筐而过,曰跨鞍。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的老妇持秤杆揭去戴在新娘头上的方巾,置于床顶。新娘由送嫂搀扶,踩着红地毯,缓步而行,步入堂前。此时新郎由两个挈郎陪同前来,与新娘并立于堂前。拜堂开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止,一儿童读祝文。傧相诵唱:“香烟缥缈,灯火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接着司仪唱曰:“跪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旧时拜堂时用红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新人各执一端。新郎引新娘入新房。
相关链接
现在的拜堂仪式有如下几个步骤:
(1)结婚典礼开始。
(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3)向新郎新娘献花。
(4)鸣炮奏乐。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11)新郎新娘交换戒指。
(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4)新郎新娘入洞房。
(15)来宾开席。
(16)新郎新娘向长辈、来宾依次敬酒。
坐床拜堂毕,两挈郎捧花烛先导,新郎新娘踏着铺在地面的布袋入洞房。布袋需五只,由送嫂前后交替,称“传宗接代”。入洞房后,按男东女西并坐床沿,任人调笑也不言不动,称坐床。
相关链接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据白居易《春深嫁女家》诗,“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当时铺的是毡褥。至宋代,“传席以人,勿令履地”,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 卷二》记载说:“今杭俗用米袋承毯,名曰‘传袋’又曰‘袋袋相传,以袋隐代’。”
《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着)载:
“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合卺亦称合卺礼,交杯酒,同心酒。用一条红绳系住两只酒杯,斟满酒后,新郎新娘各端一杯同饮,饮半杯后交换酒杯一齐饮干,也有端酒交臂同饮的。历代相沿,“合卺”为结婚之代称。
相关链接
《礼记 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拜见长辈合卺礼毕,新郎出房,送嫂服侍新娘换装,然后新郎新娘依次拜见祖父母、父母、舅父母。再请来客中多寿且辈分高的人入堂,新婚夫妇并肩叩拜,受拜者酬以钱物,称为拜礼。
喜宴结婚酒席一般延续三天,大户人家亦有五天的。第一天搬嫁妆,称杀猪便饭,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称散场酒。正酒最为隆重,乐队(俗称吹行)奏迎宾曲。以舅为尊,坐中堂首位。新郎向诸宾客斟酒。酒席设新娘专席,新娘入席称坐待筵,由四位未婚姑娘侑食,但只象征性的吃一些。晚宴设新郎专席,称贺郎酒。席间由新娘向众位宾客斟酒。
人情亲友按亲疏关系送礼,称人情。五服之内可以不送礼。
闹洞房在喜庆的日子里,最闹猛的是闹洞房,俗语“三天呒大小”,无论亲朋们怎样喧闹,新郎新娘须毫无怨言,以为愈闹愈发,喜可倍增。该晚有请新娘唱歌的、猜谜语的;有请新郎新娘咬糖、啃苹果、舔筷子等。还有的让小孩事先潜入洞房的壁角,当新郎新娘脱衣就寝时,突然钻了出来,打开房门,让人拥入,新郎新娘也要强作欢颜,起床请酒。
斟茶新婚第二天,新娘在姑嫂陪同下,向邻里长辈斟茶,作长辈的得给些“茶报钿”。
回门向邻里斟茶毕,新郎新娘同去拜见丈人丈母,并赠以丰盛的菜肴,称望娘盘担。丈人丈母设宴招待。宴毕原轿返回,轿资费双方父母各自承担。翌日,需再去拜望丈人丈母,称作复女婿。
出厨第三天晨,新娘由送嫂陪同去河埠头洗一条鱼、一块肉,讨一个“富足有余、有头有尾”的口彩,然后下厨烹煮,称出厨。
满月担结婚满一个月,女方父母要给女婿挑“满月担”。满月担有四洋盆菜肴及寓意早生贵子的枣、花生、桂圆、莲子及“龙凤金团”四十八只。还有藤编针筐、剪刀、尺、针等,此后女儿方能在娘家宿夜。婚后,新娘第一次作针黹,先为新郎做条裤、一双袜。有俚语:“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
正月不空房新媳妇照例在大年初三回娘家拜年。但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在娘家过夜,这叫做“正月不空房”。
服丧不成亲旧时规定,父母或祖父母有丧,正在服孝的子女不能举行婚礼,须将原定婚期推迟,一般到“满七”或“百日”后才行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即于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受到冲击。一夫多妻等陋婚被彻底摒弃。男女婚姻自由,未婚男女只需符合结婚条件,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婚姻。离婚,先经当地政府调解,调解不成,可协议离婚,发给离婚证书。若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因,引起纠纷,不能达成离婚协议;或一方提出离婚,一方不同意,须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再娶、再嫁并无限制和歧视。20世纪50~70年代,尤其是“文革”期间,婚礼从简。彩礼废奢侈,讲实用。改革开放后,穿婚纱礼服,拍照、录像、轿车接送,较为普遍,但讲排场、办酒席之风渐盛。农村有些地方享献,祭天地神只,待筵、贺郎、吵房、回门等旧俗又有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