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 他
发布时间:2023-02-20 19:19:53 来源:北仑区地方志系列丛书之一北仑习俗 阅读次数:

献 灯 又称灯会,俗称敲马灯。旧时在正月初二至十四进行。时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二上灯,初五落灯,这几天主要是向各氏族的祠堂拜“帧子”太公(即太公画像),管理氏族田产的人届时在祠堂外恭候,遇献灯者就给个“红包”。第二阶段是初八上灯,十四落灯,按地域略有不同。多为表演马灯、鼓阁、舞龙等民间文艺,为节日助兴。

挈黄金水 农历六月初一日,旧时各家争于五更或黎明前去挚一桶河水,贮于专用小水缸,供盛夏时饮用。

熬 斋 相传农历六月廿四日为火神菩萨生日。是日,善男信女们以“熬斋”表示对神的虔诚。所谓熬斋,就是不食烟火,仅喝点水,称“清熬”。如忍受不了,只可吃些不需煮食的瓜果,称“混熬”。

中 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佛教称“盂兰盆会”,意即“救倒悬”。是日,各寺庵设斋祭祀,诵经拜忏。参加法事的僧人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时间较长,有七天或四十九天的,谓“水陆道场”。民间各氏族在祠庙请僧众放焰口,给“饿鬼”施食和念经咒追荐死者。家家户户焚大把的香,让小孩插在屋檐下、水缸边等地面上,谓“插地香”。该日前后,家家户户为追荐祖先都做“七月半羹饭”。

敲 更 家家户户为过年作准备,做年糕、摏米鬼 、酿酒、腌腊肉等。冬天气候干燥,火种傍生,为防火,民间有更夫敲更的习俗,每到晚上七时许就可以听到“笃笃”敲竹筒声及“寒冬腊月,火烛小心,灶前灶后,柴间灰堆,仔细看看”的叫喊声。

掸 尘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为“除残日”,家家户户在此前后都要掸尘,清除牛厩、猪栏、鸡窝、路沟,意谓“降鬼驱邪”。现时成为打扫环境卫生的习惯。

相关链接

“扫年”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由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祝新岁之安。”

炒爆米花 把糯谷放入热锅中,一手用力铲炒,一手以箬帽遮盖。受热后爆裂的糯谷,俗称爆米花,过年时,分给孩子们作零食。寓意来年生活过得火爆。

压岁钱 除夕夜父母赐“压岁钱”给孩子,用红纸包几枚小铜钿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以图吉利。因“岁”与“祟”谐音,压岁即谓压住邪祟。晚辈得了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来年。

相关链接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智力障碍者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后有人以八枚铜钱放在枕边,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