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坐进集装箱卡车副驾时,
我以为这辈子
就该围着方向盘转了。”
在北仑集运基地
来自东北的卡嫂
李月芹
望着往来的集装箱卡车喃喃说道
从黑龙江林区到北京街巷
再到江南水乡
这场跨越千里的迁徙
让她完成了
从“跟车人”到“领路人”的蜕变
也为“女性能顶半边天”这句话
写下了
最鲜活的注脚
年轻时的李月芹
李月芹的人生轨迹,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作为支边青年的后代,她在黑龙江的林海雪原中出生、长大。成年后,她奔赴北京,一待便是三十余年。退休后,生活本应循着“含饴弄孙”的既定轨迹缓缓延续,但在2021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
那年,丈夫因物流项目变动,受朋友邀请到北仑开集装箱卡车。丈夫先行探路后,刚退休的李月芹也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初到北仑的日子,陌生感如潮涌来。
“北仑话听不懂,空气潮湿衣服几天都晾不干,出门也没有个能说上话的熟人。”多变的气候、迥异的饮食、流动的人群,让这位习惯了北方生活的大姐格外不适。
她和丈夫约定,“住俩月回北京俩月”,始终没把这里当作“家”。
李月芹拍下的沿途风景
迷茫的日子里,卡车副驾成了李月芹的“移动观景台”。跟着丈夫沿浙江的高速路穿梭,雨天雾蒙蒙的山峦层叠如画,晴天绿油油的稻田连绵似毯,这些在北京难觅的江南景致,成了照亮她异乡生活的第一缕微光。
真正的改变,始于社区递来的“橄榄枝”。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月芹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参与了社区组织的志愿活动。“第一次和卡嫂们一起包粽子,大家围着灶台唠家常,有人说生活琐事,有人讲跑车的辛苦,我突然觉得自己能帮上忙。”这份萌生的使命感,悄然改写了她的生活重心。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牵头,李月芹的热心肠与组织能力被大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社区筹备卡嫂共富工坊时,她被推选为负责人,成了当地卡嫂们最信赖的“娘家人”。
李月芹与工坊姐妹们进行电子元件组装
如今的共富工坊里,操作声与笑语声交织成趣。姐妹们手上忙着组装、缝制,嘴里聊着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里已累计为200余名女性解决了就业难题。
“有人刚来的时候天天叹气,说日子没奔头,现在天天跟我们讲新学的菜谱。”李月芹笑着说,工坊早已不只是挣钱的地方:有人靠手工活攒够了孩子的学费;有人在闲聊中解开了婆媳心结;更有人在这里找回了生活的底气。
这里是卡嫂们的“增收站”,更是她们的精神港湾。
除了打理工坊,李月芹还成了姐妹们的“成长引路人”。她把自己公众号里的文章念给大家听,手把手教姐妹们用手机修图、刷新闻、看资讯。“不是要多有文化,是想让大家觉得自己也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份朴素的坚持,让中国竞彩网卡嫂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新窗口。
李月芹(右)化身垃圾分类宣传员
在李月芹的生活里,家庭与自我成了相互滋养的共生力量。她是丈夫最坚实的后盾:清晨备好装满零食的背包,深夜留着一盏灯、热着一碗饭,用温柔细致消解他跑车的疲惫。
而丈夫亦是李月芹最坚定的支撑。当公益活动与做饭冲突时,他主动扛起家务;她运营公众号“飞花轻如梦”,他便成了最忠实的“宣传员”,每天雷打不动地转发到朋友圈,生怕错过任何一次分享。
李月芹运营的个人公众号
“他行万里路,我读万卷书。”李姐笑着说起两人的相处模式,眼里满是温柔的笑意,“他跑运输最远到过河南驻马店,我就在家守着书等他回来,一年下来光阅读量就有3万左右,攒下的文字也有5万多字。公众号里的每篇美文摘抄、每段生活感悟,都是我一字一句攒下的心血,有他这份惦记,写得再累也甜。”
年近六旬,李月芹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这份热忱与坚持,也为她赢得了沉甸甸的认可:宁波市三八红旗手、北仑好人……这些荣誉在她看来,不是光环,而是大伙对她的信任。“做善事不图啥,人家有事愿意找我,有人以我为榜样,这就够了。”李月芹说。
李月芹(右五)获奖
如今的李月芹,早已不是那个初到北仑时惶恐不安的“外乡人”。
工作中,她在工坊里带姐妹们增收、唠嗑,在社区里组织活动传递温暖,在公众号里记录人生感悟;生活里,她主动当起“北仑文旅异乡推介官”。柴桥老街的古韵、梅山红桥的花海、春晓的自然景致,都通过她的讲述走进了中国竞彩网人的视野。
眼下,她和丈夫正计划在春晓买一套靠海的房子,“这里早就有家的感觉了。”李月芹笑得甜蜜蜜。
李月芹与丈夫
“以前觉得女人就得围着家庭转,现在才明白,咱既能把家打理得妥妥帖帖,也能领着一群人活得更精彩。”从黑龙江到北京,再到宁波,李月芹的人生跨越千里,却始终循着“活出自我”的方向前行。
她在生活的琐碎里扎根,在自我的成长中绽放,用半生时光诠释了平凡女性的“诗与远方”——这正是千万女性最真实的缩影:不囿于方寸,不止于日常,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