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引号 | 12330206419560349X/2025-219043 | ||
| 组配分类 | 部门工作 | 发布机构 | 区气象局 |
| 成文日期 | 2025-11-1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主题分类 | 其他 |
| 索引号 | 12330206419560349X/2025-219043 |
| 组配分类 | 部门工作 |
| 发布机构 | 区气象局 |
| 成文日期 | 2025-11-19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亦是人民气象事业八十周年。北仑区气象局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竞彩网气象工作和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聚焦北仑港产城高质量发展需求,全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与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北仑谱写“双一流双示范”新篇章注入坚实气象力量。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坚守防灾减灾底线,筑牢“第一道防线”。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全面做好“三重大一基本”气象服务。针对灾害性天气,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全链条管理,全年完成强对流、暴雨、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应急保障服务28轮,春运、中高考、九峰山梅花节、元宵节巡游、电视剧导演大会、世界排球联赛、梅山湾桨板赛、国际街舞联赛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16轮。累计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64次、重要天气报告1期、气象信息快报28期、气象灾害风险研判单52期。接受“北仑发布”、“仑传”、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报道30余次。
(二)深化部门协同联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递进式”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全链条服务“1833”指挥体系。进一步优化服务节奏和内容,创新制作气象风险服务“3”单(气象灾害风险研判单、天气风险提示单、天气警戒提醒单)。天机机器人入驻21个预警和服务工作群,实现全天候叫应叫醒与行业专项服务。与应急、资规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提醒5次,与应急局开展森林防火专题会商3次,参加北仑区自然灾害综合应急救援演练1次,利用燃气空气炮设备与生态环境局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御应急处置4次;聚焦疏港高速安全,与高速交警、公路运输、高速营运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3次,完成2套集成式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安装建设,开展应急联动管控18轮次,推动北仑穿山疏港高速列入省级恶劣天气影响应对提升路段,交通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夯实气象发展根基。全年完成多项关键项目建设,为气象现代化赋能。完成“天机网”工程,建设173套气象区域自动站,实现村社气象监测全覆盖,站网密度已达1.4公里,监测数据接入“北仑区多灾种风险预警系统”并在汛期高效运行;完成X波段相控阵雷达和风廓线雷达最终验收;国家基本站提升工程(一期)完成初步设计会审,列入2026年新开工项目。依托“北仑区多灾种风险预警系统”,持续提供强力行业和决策支撑,有效开展气象(次生)灾害分行业、分灾种、分阈值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北仑区气象赋能港产城高质量发展全省先行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省局验收。
(四)创新农业气象服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针对水稻种植无人机作业、本地特色葡萄等设施作物气象服务需求,联合农业局开展调研走访3次,发布农业专题服务18期。联合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服务调研和技术指导,助力北仑侃宝果木合作社在“2025好西瓜”推选中斩获省级银奖及市级一金两银佳绩,科技赋能顶流葡萄提前一个月上市,“数智气象”帮助传统农业焕发活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联合柴桥街道、芦源社区开展智慧花田气象课,进行夏季高温花木种植技术指导。联合保险公司成功为春晓、柴桥、白峰街道的茶叶种植大户实施直通式快速理赔1338亩价值20.6万元,成功落地4笔价值285万元的“气候贷”。
(五)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强化气象安全监管。全面落实“浙里防雷安全”风险码应用,重点单位一企一档建档常态更新。强化检测机构“浙里防雷安全”微信小程序应用,所有重点单位单体检测全覆盖,实现防雷检测扫码率100%,检测可溯源100%。真正做到责任可追溯,规范防雷检测弄虚作假行为发生,切实保障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安全。联合公安、交通和市监等部门开展跨部门双随机执法检查,期间共检查32家重点单位,查出隐患2家已责令整改并完成闭环管理。本年度,共高效办结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02件,其中:完成防雷装置设计审核35件;完成防雷装置竣工验收38件;出具气象证明29件。
二、明年工作思路
以气象更好服务北仑港产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聚焦提升气象保障港口畅通、产业兴旺、城市安全水平和气象部门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推广气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专业气象服务保障支撑、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智慧发展、加强气象业务发展基础支撑等重点任务。
(一)在气象保障港口畅通方面。加密疏港交通、连岛跨江大桥、两场一仓等港口交通重点部位气象监测站网,提升交通生命线气象安全服务保障能力。配合市气象局开展港航气象监测网建设,布设安装激光测风雷达、雾滴谱仪、测雾雷达等观测设备,实现重点港区、港口外锚地、主要航道的大风、团雾、强对流等临港敏感天气监测全覆盖。
(二)在气象保障产业兴旺方面。以“431”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产业集聚区块雷电、暴雨等气象灾害指标综合观测能力,开展临港产业气象风险预报及定制化气象安全服务产品开发。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对全区人工影响天气相关作业人员配备作业安全防护装备。开展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建设,配置人影音视频接入系统和音视频存储管理软件,强化人影作业指挥调度能力。
(三)在气象保障城市安全方面。聚焦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需求,加密建设城市立体气象监测设施,推动国家气象站改造提升,同时依托人工智能气象前沿技术,推进现有多灾种气象风险预警平台升级改造。优化提升城市气象探空基地,在北仑城市气象探空基地开展GNSS/MET、微波辐射计、气溶胶激光观测仪等气象垂直廓线监测设备建设,融入全省垂直遥感综合观测平台,进一步提升气象要素垂直探测能力和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依托北仑区滨水公共空间项目,将探空基地融入城市公园,打造成集气象监测、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于一体的气象科技公园。
(四)在气象部门自身能力建设方面。围绕全区气象业务发展实际需求,对区气象业务平台进行改造提升,同时积极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加强气象业务及科研领域人才培养。改造提升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对气象业务大楼及附属楼进行结构加固、改建和扩建,消除设施安全风险隐患,进一步优化气象会商、专项服务等功能分区和业务平台,提升气象业务承载能力和现代化水平,配套实施党建文化、气象科普等功能设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