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从盐田滩涂到理想城,这群“帮手”把异乡人的梦种进春晓

发表日期:2025-11-06 17:42:30 ????阅读次数:????来源:e乡北仑????

清晨的北仑春晓,黄志武的跑鞋踩过露水。几年前他带着简历忐忑地乘坐招聘大巴来到这里,如今已是一个能告知新同事“哪家早餐店的粢饭团最香”的“活地图”;中午时分,吴克荣在“晓梦共富工坊”指尖翻飞,熟练地装配电子零件,心里盘算着下班要给孩子买件衣裳;夜幕降临,青年夜校的灯光下,“95后”李娟正跟着老师剪辑短视频,手机屏幕里是她周末拍的粉黛花海。

春晓位于宁波市北仑区东南部,倚山面海。这片曾满是盐田滩涂的土地,如今住着3万名新市民。如何让“打工地”变成“理想城”?春晓湖工业社区用十年写下温暖答案——作为当地唯一一个工业社区,社区始终将人才工作放在首位,依托平台建设、体系架构,孵化培育的春晓HR俱乐部志愿服务队成为“人才服务主力军”。这支由专职社工、两新党组织书记、企业HR、企业行政岗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队伍,化身“晓梦帮手”,覆盖春晓,织就“引、育、留”全周期幸福网,让每个来春晓的青年都能找到自己的光。

引才:不止“找份工”,要让心先落地

“HR说春晓有工厂,我看着车窗外的芦苇荡,偷偷搜了‘求职被骗怎么办’。”安徽小伙杨乾国至今记得2018年初到春晓的模样。那时的春晓,异乡人“找工作像碰运气”,企业“招5个走2个”是常态。

ex1.jpg

“晓梦帮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破局的钥匙,藏在“最懂职场”的人手里。彼时,“晓梦帮手”通过设计问卷、访谈调研绘制并更新了“青年痛点地图”,将青年职工的迷茫转化为清晰的帮扶方向。在此基础上,持有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志愿者们,把招聘做成了“暖心服务链”:春天开着“招聘大篷车”去外地,车身上“春晓有你的工位,更有你的家”的标语,让大家放下戒备;夏天办“人才夜市”,路灯下摆着岗位展板,志愿者递上的冰镇酸梅汤驱散暑热;线上建“岗位匹配群”,HR们把岗位要求拆成“会用卡尺”“不用倒夜班”这样的大白话,帮青年职工避开“专业错位”的坑。

ex2.jpg

“招聘大篷车”赴丽水职业技术招聘

四川姑娘朱正容的求职路,就是被这样的细节照亮的。去年她来春晓时,看着陌生的街道攥紧了行李箱拉杆,连问路都有些胆怯。“晓梦帮手”杨兰天不仅帮她匹配了宁波冠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质检岗,还教她如何在“浙里办”填写租房补贴申请,甚至帮她标记了附近公交站的早晚班车时间。

ex3.jpg

“晓梦帮手”杨兰天在零工市场为求职者匹配岗位

十年间,这样的“暖心对接”上演超4万次。当地累计举办逾百场招聘会,280家企业找到“对的人”,企业招聘成本降了35%,用工匹配率提升至50%,青年求职周期短了40%。就像杨乾国现在常跟新同事说的:“你看,来春晓找工作很轻松吧?不仅帮你拿到offer,还能提前摸清菜市场的位置。”

育才:不只是“学技能”,要让梦有阶梯

“力度再轻一点,端子会接触不良!”工匠学堂里,省级劳模王师傅握着“00后”学徒的手,调整压接工具的角度。实训台的灯光下,零件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这是春晓青年职工“从工到匠”的必经之路。

“晓梦帮手”早就发现,留住人,得先留住他们的“成长梦”。针对中小微企业“没精力培训”、职工“想提升没门路”的痛点,社区链接资源,“晓梦帮手”化身“人生导师”与“技能大神”,搭起了“新星学堂—工匠学堂”的“匠星双学堂”成长阶梯。像“晓梦帮手”张蕾说的:“我们要让流水线上的年轻人知道,这里不只有重复的工作,还有看得见的未来。”

ex4.jpg

春晓街道汽车装调工大赛

张建军的“逆袭”,就是最好的例子。三年前他还是极氪(春晓)工厂的普通维修工,“晓梦帮手”推荐他去工匠学堂时,他还犹豫:“我一个初中毕业的,能学出啥?”可跟着王师傅练设备装调,听HR讲“技能等级和工资挂钩”,他慢慢动了心。去年参加北仑区“港城技能之星”竞赛,他熬了半个月夜练实操,最终拿了“汽车维修技师”证书。现在他每月工资多400元,还成了车间的技术骨干,“以前觉得一辈子就那样了,现在想往高级技师考。”

更接地气的是“车间里的课堂”。社区党总支与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共建,把实训基地建在宁波拓普电器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大一学生邓皓文第一次组装继电器时,手指被零件磨红了也不肯停:“图纸上画的‘线路对齐’,实际要差0.1毫米都不行,师傅说这就是‘工匠精神’,我现在有点懂了。”

十年间,192场培训照亮5500名青年职工的路:9人成了省级劳模,12人成了市级工匠,45%的人拿到了技能证书。就像工匠学堂墙上写的:在这里,每个零件都能拼成梦想的形状。

留才:不只是“安个家”,要让心有归处

“妈妈,社区的吃瓜大赛我还想参加!”晚饭时,丁然然的大儿子举着鸡腿喊。去年夏天,春晓湖工业社区办吃瓜比赛,孩子闷头啃瓜的模样被志愿者拍下来,照片如今还贴在她家冰箱上。“以前觉得在春晓就是打工,现在孩子说‘这里真好’。我就知道,根扎下了。”

“晓梦帮手”最清楚,“留才”的终极答案是“留心”。对此,志愿者们把“安居”做成了“暖心清单”:链接周边商圈公寓资源,年均帮200多人找房子,人才公寓租金能补贴一半;新建的滨海新城实验学校招生,随迁子女上学不用愁;连“青工乐享卡”都藏着小心思——凭卡能在本地指定商户享受专属优惠。

ex5.jpg

吴克荣在“晓梦共富工坊”完成的第一件产品

吴克荣的“小幸福”,就落在这些日常里。她从贵州来春晓带孙子,总觉得“闲得慌”,“晓梦帮手”推动落地的“晓梦共富工坊”志愿者找上门时,她还怕做不好:“我手笨,会不会拖后腿?”可现在,她每天送完孙子就去做手工活,每月能赚1200元,“孙子拿着我给他买的彩笔画画,老师夸了,他第一个就想告诉我。”

ex6.jpg

志愿者在“零工市场”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

针对特殊群体,“晓梦帮手”更有温度:“璟展共富工坊”给周边村社残疾居民提供弹性工位,“零工市场”帮外卖小哥郝文博转成物流管理员。“以前风吹日晒,现在有五险一金,还能学仓储管理,我想在春晓干到退休。”这是郝文博的心里话。

十年间,面向青年职工及家属,79项涵盖住房对接、随迁子女入学、生活便民等领域的服务清单落地,12个青工社团组建,60名治理骨干通过“青工议事厅”孵化培育。青年们在这里有了获得感,社区活动参与率从18%提高到65%,离职率则降了35%。就像“青工议事厅”里常被提起的那句话:“春晓的好,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傍晚的人才夜市又热闹起来,“晓梦帮手”还在给求职者答疑;青年夜校的窗户里,烘焙课的香气飘出窗外。这些美好的画面,都在佐证一个道理:最好的“引育留”,是让每个来这里的人,都能把梦种进土里,长出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