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午后的阳光斜照进郭巨街道东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时候,一辆装满货物的三轮车缓缓驶来。“新的颜料盒订单到了!”一声吆喝,便有十几个人从一楼的房间涌了出来。这个房间便是“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
姚巧娜抱起一箱货物,稳稳递给后面的大哥,大哥转身快步走向分类区。几位阿姨戴着眼镜,统计着数量,仔细且认真地将原料按颜色分开。工作,有条不紊。
“前两年我的身体有点弱,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姚巧娜是安徽人,跟随老公来郭巨打工,家里有两个孩子。“全靠老公一人干活养全家,说实话经济压力挺大的,我一个人在家又容易胡思乱想。”搬完货物的休息期间,她回忆起过去,神色间还有些感慨,但话语轻快。
自“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成立以来,姚巧娜就成了这里的一员。她笑称自己是“元老级选手”,在做工赚钱之余,她还会积极参与工坊活动和技能培训。这里不仅让她的钱包鼓了起来,更让她与其他社员建立起了深厚情谊。
姚巧娜告诉记者,她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技能培训时的紧张,拿着工具的手都微微颤抖。在志愿者和社工的指导下,她慢慢上手,完成了第一个小任务,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
据悉目前东港社区“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共有社员106名,多来自东港社区及周边行政村,并与9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他们都是共富工坊的社员,与其说是社员,我更喜欢称他们为家人。” 王英,是东港社区的党委书记,在采访过程中,“家”这个字被反复提及。“我希望,这里对大家来说,不只是个挣钱的地方,大家可以相互帮忙、共同努力,让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共富工坊设立之初,王英和社工们在走访中发现,辖区里有不少闲置劳动力。“海娃”家庭、 “卡嫂”群体、年纪偏大者,还有残障人士,他们想就业,但,困难重重……
“看到许多居民守着家却找不到增收的路子,我们心里很不好受。”王英决定打造一个低门槛、灵活性高的平台,把就业机会送到大家身边。考虑到这些群体工作时间不固定、身体可能吃不消高强度工作,社区专门寻找高性价比的订单。“我们只想做实事,如果把鹌鹑蛋说成鸽子蛋,那迟早会碎的。”在王英看来,只有实实在在为居民做事,共富工坊才能长久,这个“家”才能稳定。
2023年8月,“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在大涂塘村的文化礼堂成立。那时,影响力不大,场地也不大,来的社员只有5个人。有了人,社工们开始寻找订单。社区发动辖区志愿者,一起四处奔波,跑遍了周边每一家企业。
“我还记得当时去的第一家企业,老板问我们是干嘛的,我说我们在开展共富工坊,他又问这个共富工坊到底是干嘛的。”东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杨芳无奈地笑了笑,“这是我们前期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刚开始大家对这个组织都是持怀疑态度,即使有那么一两个愿意尝试的,也因为运输成本高、产品适配度低等诸多问题而不了了之。”就在大家感到迷茫时,转机出现了。陶有发是宁波画意文具用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一位流动党员,他平时跟社区的接触比较多。在听说这件事后,他主动向共富工坊伸出了援手,给予了2万件颜料盒订单试水。
“当时,全靠志愿者和社工们自己开车去拿货,一箱重达80斤,来回运输得好几趟。”工坊的社员们也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订单。他们每完成一步都会反复检查,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最终,社员们按时完成了订单,产品质量也得到了认可,陶有发便将20多万件的订单全部交给了他们,这是这个“家”的第一桶金。
后来,趁着“微营造”的契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展厅改造,共富工坊拥有了自己的新场地。当“家”初具雏形,订单越来越多,社区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家人”的“管家”能力。
“我们邀请了‘海娃之家’的心理老师来给社员上心理赋能课,增强大家的交流能力;还联系了专业社会组织,邀请老师开展急救等方面的培训。现在,共富工坊每月都有技能培训和技能PK赛。”社员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收入也从每天30多元涨到了80多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曾经要靠主动上门找订单的工坊,如今时常接到企业主动打来的合作电话。“现在企业信任我们,不仅给订单,还会根据社员的技能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资源。”王英笑着说,良好的关系为工坊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也让这个“家”变得更加稳固。“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的规模越来越大,社员越来越多,订单也从手工艺品制作扩大到简单零件组装、玩具包装等领域。
“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并肩的温暖。”当问及感受时,姚巧娜思索了一会,坚定地说道。
“家”,是东港社区“烽火·E家人”共富工坊最贴切的注脚。是“家”的力量,为他们在风雨中撑起了一把伞;也是“家”的温度,温暖了他们每一个奋斗的日子。